2018年全國兩會,精準扶貧工作再次成為委員代表們關注的焦點,蘇寧張近東、京東劉強東等政協委員紛紛“參政議政”對國家扶貧工作獻言獻策。
回看中國的扶貧史,絕對可以媲美任何一本史詩巨著,30多年來中國已經成功使得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,成為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。
7億是一個什么概念呢?
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,截止2017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超13.9億,也就是說改革開發至今已經被扶貧的人數占現在總人口一半以上。
即便如此,中國的扶貧任務仍然非常艱巨,據國務院扶貧辦最新摸底調查顯示:目前,中國仍有7000萬貧困人口。
因病致貧比例最高
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成員夏更生稱,2015年底因病致貧、因病返貧的貧困人口占整7000萬貧困人口的44.1%,涉及到2000多萬人,其中患有大病和慢性病的是734萬人。
什么意思呢?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可以一斑窺全豹,截至2018年1月,愛心籌(大病籌款)平臺上發起病例數中,其中惡性腫瘤4400例,尿毒癥4300例,白血病6000例,意外創傷7000例,其它慢性病或大病1.3萬例,以上籌款病例數和疾病種類數與國家統計數據高度吻合。
“我們在愛心籌平臺發起的每一個籌款案例的背后,都能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,當他們在大病醫保、變賣家產、四處籌借等變現方式捉襟見肘時,愛心籌會借助互聯網手段鏈接每一位愛心人士,幫助大病患者便捷、高效地籌集善款,盡可能減少因病致貧。”愛心籌平臺相關負責人說到。
互聯網+健康醫療
近年來,羅爾事件”、“賣身救父”等因疾病向社會求助的熱點事件屢屢發生,引發公眾同情與社會輿論,其背后都有同一個社會心理基礎:因病致貧。
誠然,我們無法阻止這些事件的發生,但至少我們相信,沒有人愿意將自己或家人的困難“公布于眾”,然后再受親朋好友和社會的監督,也沒有人愿意將自己“不光彩”的一面拋在鎂光燈下。
那又該如何減少“因病致貧”呢?
在2018兩會中,“互聯網+健康醫療”再次被提及,肯定了“互聯網+”在助力“十三五”脫貧攻堅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顯著成績,作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互聯網健康醫療公益平臺,愛心籌憑借互聯網技術,有效地解決了患有大病和慢性病家庭在疾病治療時遇到的資金難題,進而避免一人得病使得全家致貧,愛心籌成立至今,已經服務超過全國各地15萬大病家庭發起個人求助籌款,累計覆蓋中國5億愛心人群。
真正為“到2020年,要讓全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”的攻堅計劃貢獻綿薄之力。